本報記者 張敏
見習記者 熊悅 彭衍菘
3月23日,中海油服公布2022年年度報告。報告期內,公司營收、凈利實現雙增長。其中,營收同比增長22.1%至356.59億元;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651.1%至23.53億元。同時,截至去年底,公司總資產為771.84億元,較去年初增長5.3%;總負債較年初增長6.2%至372.86億元。
對于業績的增長,中海油服表示,公司抓住油服市場復蘇機會,在保障國內勘探開發增儲上產,統籌布局海外市場,提高裝備和產值規模,緩解全球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等多因素下,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增長。
中海油服相關人士告訴《證券日報》記者,公司業績增長受益于去年油服市場環境有所改善,“公司對海外多個片區進行了業務布局,在中東市場收獲三座平臺‘5+2’年高端客戶作業合同等海外合作戰略的達成,預計將為今年三四季度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。”
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,“去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走高,進一步推動石油天然氣開發需求升高。這一變化傳導至中海油服這類油氣服務商,表現為各板塊主要業務線作業量和裝備使用率顯著上升。”
三大業務板塊齊增
資料顯示,中海油服為全球較具規模的綜合型油田服務供應商,服務貫穿海上石油及天然氣勘探、開發及生產各個階段,處于石油產業鏈的上游環節。其服務區域包括中國近海及亞太、中東、遠東、歐洲、美洲和非洲等。
硬件設備方面,公司運營和管理物探勘察船13艘(支)、鉆井裝備57座、近海工作船舶130多艘等海上石油服務裝備群。
目前,中海油服擁有物探勘察服務、鉆井服務、油田技術服務及船舶服務四大業務板塊。其中油田技術服務為公司第一大營收來源,占比達54.96%;其次是鉆井服務。
年報顯示,去年中海油服鉆井服務、油田技術服務等業務板塊的營收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。其中,鉆井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7.8%至103.46億元;油田技術服務業務實現營收196億元,同比增長29.9%;船舶服務業務實現營收37.25億元,同比增長12.6%;而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服務業務營收為19.88億元,同比有所下滑。
分作業區域來看,去年國內市場為中海油服的主要營收來源,占總營收比重為82.4%。受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、加快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戰略推動,公司去年國內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9.5%至293.84億元;國際市場營收為62.75億元,同比增長35.9%,占總營收的17.6%。
此外,受市場布局調整等影響,物料消耗、分包支出等與生產相關的營業成本均有所上升,導致綜合毛利率同比下降4.1個百分點。
已在布局新能源相關業務
去年國際油價一度沖高,高位震蕩后逐步回落。國際油氣公司的盈利也由此大漲,并進一步刺激資本開支規模、油氣工程建設需求也逐步恢復。根據IHS分析,去年全球海上勘探開發支出增長率達19%,但是相比2014年高點,仍有相當差距。
同時,在全球能源行業加速轉型、“碳中和”等因素影響下,國際油氣工程公司面臨的行業發展環境更為復雜,國際油氣公司對中長期油氣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保持謹慎,紛紛向綜合能源公司轉型,對上游勘探開發的支出增長有限。
上述中海油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,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上,各大油田服務公司都在探索布局,但目前行業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。“公司已經在布局新能源相關業務,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石油型公司,而是定位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服務公司。”由于勘探等業務受油價影響較大,公司又處于產業鏈上游易受首輪油價變動影響,公司對未來市場走向持審慎觀察態度。
近日,國家能源局印發《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(2023-2025年)》。其中提到,大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,積極擴大油氣企業開發利用綠電規模。到2025年,通過低成本綠電支撐減氧空氣驅、二氧化碳驅、稠油熱采電加熱輔助等三次采油方式累計增產原油200萬噸以上;加快開發利用地熱、風能和太陽能資源,積極推進環境友好、節能減排、多能融合的油氣生產體系,努力打造“低碳”“零碳”油氣田。
而針對中海油服的發展前景,上述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,未來若能源價格周期性調整回落至正常水平,加上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迅速,化石能源占比逐年減少,中海油服的業務線作業量和裝備使用率也將逐漸回歸至正常水平。